小暑:避暑养阳 健康入伏(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
2024-07-13 02:13:05 蒸煮设备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公历每年7月6日至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即为小暑。
今年7月6日是小暑,此时节,阳光炽烈,草木郁葱,清荷摇曳,瓜果飘香,蝉鸣蛙叫此起彼伏,世间万物的热烈与灿烂,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一般在农历六月,因此也叫“六月节”。六月初为小暑,六月中为大暑。古人认为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因此称“小暑”。
实际上,小暑时节往往已是热浪滚滚。究竟有多热呢?唐代诗人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在诗人心中,炎炎夏日,人们犹如坐在饭锅上的瓦盆里遭受热气熏蒸,与今天人们常说的“桑拿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小暑时节天气的温热达到了极致,所以此时已经难有凉风,一出门,风起处皆如热浪袭来;《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八月”即夏历六月的小暑时节,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小暑节气,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喜欢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敏感的动物们,都在暑热时节寻找清凉的方法。
谚语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究竟谁更热?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观察发现,小暑大暑之间经常是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还有一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但总体而言,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可以说“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进入小暑,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于是出现了“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谚。小暑期间,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是“一出一入”,即出梅、入伏,梅雨季节逐渐结束,闷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
“中医认为,‘暑’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很容易引起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介绍,此时要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预防暑热湿气的侵扰,调节生活起居和饮食,保持阴阳平衡,注意健脾胃、助运化、祛湿邪,以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保持身心健康。
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从夏至日起,数到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意味着这一天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等食物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时节,一些地方还有吃藕的习俗。藕与“偶”同音,因此人们食用藕来祝愿婚姻美满。同时,藕和莲花一样,都能在污泥中生长而不受污染,故而也被视为清廉高洁的象征。刘璐介绍,藕味甘性寒,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三伏天也是养生进补的重要时机。例如,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在小暑“吃暑羊”的习俗。在当地人看来,伏天吃羊肉、喝羊汤属于“以热制热”,不但可以散寒排汗、祛除湿气,还能滋补身体。同时,“羊”与“阳”谐音,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喝羊汤能够增加阳气。“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从当地民谣中可见人们对吃暑羊的喜爱。
在古代,小暑节气还有“食新”的习俗。这一天,农人会把新收的稻谷碾成米,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还有些地方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磨成面粉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叫作“炒面”,人们用这些方式表达五谷丰登的喜悦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湿气较重的时节,湿邪易困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因此需健脾胃、助运化、祛湿邪,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防伤脾胃。”刘璐介绍,此时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绿豆汤、冬瓜汤、莲子汤等清热解暑的汤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防止暑热伤津。同时,饮食要注意卫生、有所节制,避免过饱,以减轻肠胃负担。
小暑期间,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的习俗。民谚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农历六月初六称为“天贶(kuàng)节”,即“天赐之节”。由于湿热易导致衣物、书籍、木质家具霉变,尤其南方经过月余的梅雨季节,空气长时间处于湿度较高的状态,所以一到晴天,人们纷纷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因此,有的地方称之为“晒衣节”或“晒伏”。刘璐提醒,湿热交蒸还易致湿疹、痱子等皮肤病,此时也要保持皮肤清洁,注意防暑祛湿。
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也近在眼前。如何消暑、应对苦夏,从古至今,都是个大课题。
古人说:隐伏避盛暑。古人消暑能力有限,避暑的上策就是减少外出,正所谓“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有的到山林间、到溪流边、到亭子里躲避烈日,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或是“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穿着朴素的粗葛衣裳,啃甘甜多汁的西瓜消暑;或是约上二三好友一起喝茶写诗,“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也有人“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雪白的嫩藕和冰镇的桃子凉意袭人,用荷叶为杯盏,以柄为管吸饮,“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舒爽惬意。
在古人花样百出的消暑方式中,白居易的方式可谓别具一格。他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说:“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在另一首《消暑》诗中,他说:“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在白居易看来,心静则燥热退,燥热退则遍体生凉,这便是“心静自然凉”最好的诠释了,这样的消暑之法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对应于心,夏季养生也以心静为宜。”刘璐介绍,在中医看来,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所以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自古以来,平心静气都被视作养心的上乘方法。暑热轻易造成心神不宁,此时能够最终靠静心养神的方法,如听音乐、冥想等,保持心神宁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每到入伏,各大中医院里贴三伏贴的人们都会排起长队。“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刘璐介绍,“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将这些冬天好发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调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大自然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段。此时,人体的阳气旺盛且腠理疏松,经络气血运行也比较通畅,这时候进行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有利于药物吸收、渗透,是驱除体内伏寒的最佳时机。
“不过,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刘璐提醒,它适用于冬天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过敏性鼻炎以及其他一些中医判断属于阳虚的人群,这类人群平时大多手脚冰凉、怕冷怕风,此时冬病夏治具有“起沉疴、复阳气、通脉络”的良好功效。
温风缓吹,小暑已至,转眼2024年已悄然过半。光阴似箭,切莫辜负,愿你我精神饱满地迎接下半年。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05日 第09 版)
小暑临近,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夹坊村,农民正在采摘葡萄。贾礼章摄(人民视觉)
眼下正是夏日瓜果飘香的季节,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小圩村农民在整理刚采摘的鲜桃。胡卫国摄(人民视觉)
三伏天马上就要来临,贵州省福泉市中医医院中医师正在称量制作三伏贴的中药。黄 欢摄(人民视觉)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公历每年7月6日至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即为小暑。
今年7月6日是小暑,此时节,阳光炽烈,草木郁葱,清荷摇曳,瓜果飘香,蝉鸣蛙叫此起彼伏,世间万物的热烈与灿烂,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一般在农历六月,因此也叫“六月节”。六月初为小暑,六月中为大暑。古人认为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因此称“小暑”。
实际上,小暑时节往往已是热浪滚滚。究竟有多热呢?唐代诗人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在诗人心中,炎炎夏日,人们犹如坐在饭锅上的瓦盆里遭受热气熏蒸,与今天人们常说的“桑拿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小暑时节天气的温热达到了极致,所以此时已经难有凉风,一出门,风起处皆如热浪袭来;《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八月”即夏历六月的小暑时节,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小暑节气,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喜欢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敏感的动物们,都在暑热时节寻找清凉的方法。
谚语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究竟谁更热?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观察发现,小暑大暑之间经常是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还有一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但总体而言,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可以说“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进入小暑,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于是出现了“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谚。小暑期间,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是“一出一入”,即出梅、入伏,梅雨季节逐渐结束,闷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
“中医认为,‘暑’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很容易引起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介绍,此时要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预防暑热湿气的侵扰,调节生活起居和饮食,保持阴阳平衡,注意健脾胃、助运化、祛湿邪,以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保持身心健康。
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从夏至日起,数到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意味着这一天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等食物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时节,一些地方还有吃藕的习俗。藕与“偶”同音,因此人们食用藕来祝愿婚姻美满。同时,藕和莲花一样,都能在污泥中生长而不受污染,故而也被视为清廉高洁的象征。刘璐介绍,藕味甘性寒,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三伏天也是养生进补的重要时机。例如,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在小暑“吃暑羊”的习俗。在当地人看来,伏天吃羊肉、喝羊汤属于“以热制热”,不但可以散寒排汗、祛除湿气,还能滋补身体。同时,“羊”与“阳”谐音,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喝羊汤能够增加阳气。“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从当地民谣中可见人们对吃暑羊的喜爱。
在古代,小暑节气还有“食新”的习俗。这一天,农人会把新收的稻谷碾成米,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还有些地方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磨成面粉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叫作“炒面”,人们用这些方式表达五谷丰登的喜悦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湿气较重的时节,湿邪易困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因此需健脾胃、助运化、祛湿邪,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防伤脾胃。”刘璐介绍,此时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绿豆汤、冬瓜汤、莲子汤等清热解暑的汤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防止暑热伤津。同时,饮食要注意卫生、有所节制,避免过饱,以减轻肠胃负担。
小暑期间,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的习俗。民谚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农历六月初六称为“天贶(kuàng)节”,即“天赐之节”。由于湿热易导致衣物、书籍、木质家具霉变,尤其南方经过月余的梅雨季节,空气长时间处于湿度较高的状态,所以一到晴天,人们纷纷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因此,有的地方称之为“晒衣节”或“晒伏”。刘璐提醒,湿热交蒸还易致湿疹、痱子等皮肤病,此时也要保持皮肤清洁,注意防暑祛湿。
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也近在眼前。如何消暑、应对苦夏,从古至今,都是个大课题。
古人说:隐伏避盛暑。古人消暑能力有限,避暑的上策就是减少外出,正所谓“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有的到山林间、到溪流边、到亭子里躲避烈日,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或是“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穿着朴素的粗葛衣裳,啃甘甜多汁的西瓜消暑;或是约上二三好友一起喝茶写诗,“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也有人“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雪白的嫩藕和冰镇的桃子凉意袭人,用荷叶为杯盏,以柄为管吸饮,“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舒爽惬意。
在古人花样百出的消暑方式中,白居易的方式可谓别具一格。他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说:“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在另一首《消暑》诗中,他说:“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在白居易看来,心静则燥热退,燥热退则遍体生凉,这便是“心静自然凉”最好的诠释了,这样的消暑之法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对应于心,夏季养生也以心静为宜。”刘璐介绍,在中医看来,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所以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自古以来,平心静气都被视作养心的上乘方法。暑热轻易造成心神不宁,此时能够最终靠静心养神的方法,如听音乐、冥想等,保持心神宁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每到入伏,各大中医院里贴三伏贴的人们都会排起长队。“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刘璐介绍,“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将这些冬天好发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调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大自然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段。此时,人体的阳气旺盛且腠理疏松,经络气血运行也比较通畅,这时候进行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有利于药物吸收、渗透,是驱除体内伏寒的最佳时机。
“不过,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刘璐提醒,它适用于冬天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过敏性鼻炎以及其他一些中医判断属于阳虚的人群,这类人群平时大多手脚冰凉、怕冷怕风,此时冬病夏治具有“起沉疴、复阳气、通脉络”的良好功效。
温风缓吹,小暑已至,转眼2024年已悄然过半。光阴似箭,切莫辜负,愿你我精神饱满地迎接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