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开封:宋朝后厨里的“局长”
2024-03-24 06:57:02 厨房设备
在豫东和皖北,例如开封、商丘、周口、亳州、宿州、阜阳等地的农村区域,乡民办红白喜事就图个实惠,也图个便当,很少有人去城里饭馆包桌,而都是在村里筹办相对粗陋的宴席:少量客人坐在屋里,大部分客人露天吃喝,餐桌是折叠桌,凳子是塑胶圆凳,筷子是一次性筷子,勺子是塑料勺子,酒杯是一次性的纸杯或塑料杯,凉菜是用不锈钢大盆拌的,热菜是用大铁锅炒的。灶台是砖砌泥封烧煤饼的简易火塘,地上放着鼓风机,小马达一开动,吹得炉火熊熊,火苗子两尺来高,映照得掌勺大师傅精神百倍,甩手就出一锅菜。
菜不会高级,但重量必定给得足,每桌少则12道菜,多则18道菜,热菜里必定有整鸡、整鱼和鱿鱼大虾,终究还有成盆端上来的玉米羹和酸辣汤,确保三姑六姨在离席的时分有大堆剩菜能够打包。
像这类宴席,从前被电视节目美其名曰“村宴”。曩昔办村宴是很费事的,从采购食材到借桌椅板凳,从安置场所到刷盘子洗碗,都是主人家自己处理,有必要请一大堆亲属街坊帮助,而村宴厨师只担任煮饭。现在,市场经济现已把“神经末梢”延伸到农村里的日子的每个环节,村宴厨师简直是一条龙服务,他们自带炊具、餐具、坐具和服务员,乃至连食材都悉数包揽,主人只担任事前划出场所、过后付出费用。在我老家,简直每个村都有一个村宴厨师,简直每个村宴厨师都有至少一辆轻型卡车和一大堆桌椅板凳。农闲时节,他们忙着去方圆几十里的村子接活儿,用口碑和贱价争抢客源。在白热化的竞赛环境下,村宴天然特别实惠,均匀每桌菜款待10个人,每桌开支不超越400块钱(酒水另计),而且能让大部分客人吃得很饱乃至感觉吃得很好。
如果您参加过如此实惠的村宴,那么您或许听过豫东乡亲和皖北农人对村宴厨师的敬称。这个敬称十分古怪,写出来会更古怪,那便是“局长”。有必要阐明的是,依照豫东和皖北通用的方言腔调,“局长”的“局”在这里读第二声,而“长”则读轻声。
我有个搞民俗学的学者朋友,多年前就注意到豫东乡民敬称村宴厨师为“局长”的现象,他测验给出回答,以为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焗长”——“焗”是烹饪方法,“长”是职业领袖,村宴厨师在“焗”这种烹饪方法上做得登峰造极,堪当大任,故此得封“焗长”。这个回答对吗?必定不对,待会儿我再解说为啥不对。
我还有个搞文学的作家朋友,老家在安徽,成婚时在老家办婚宴,也发现了人们对村宴厨师的敬称。他另辟蹊径,以为该把“局长”写成“聚长”——村宴厨师手工好,能让亲属街坊聚到一块儿吃喝,所以应该是“聚长”。坦白说,这个解说也是错的。
一切言语都是前史的见证,一切方言都残藏着古汉语的成分,一切俗话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能在或近或远的某个前史时间找到源头,只不过咱们遭到文献和学力的约束,暂时没找到源头算了。走运的是,我找到了人们将厨师称为“局长”的源头,其源头在宋朝。
北宋后期,宋徽宗在位时,搞了一大堆或有用或无用的制度改革,将公主改称“帝姬”;将宰相改称“太宰”;将本来担任宫殿饮食业务的主管组织“膳部”放到一边,改由宫殿服务组织六尚局之一的“尚食局”监造御膳。
宋徽宗改制曾经,尚食局的功能很少,只担任品味御膳,避免有人给皇帝下毒;宋徽宗改制今后,尚食局成了御厨房(宋朝没有御膳房,只要御厨房)的顶头上司,成了皇帝膳食、皇后膳食和太后膳食的总担任组织,等级上去了,人数也敏捷扩大。
当时髦食局的最高长官叫“典御”,设2人;其次是“奉御”,设6人;然后是给皇帝拟定摄生食谱的“食医”4人、端盘传菜的“膳徒”30人、择菜洗菜的“杂役”30人、掂勺炒菜的“膳工”200人。这200名膳工就等所以200名御厨,尚食局官员又从他们傍边挑出技艺最精深、经历最丰厚的御厨6名,称为“局长”。换句线名御厨里的技能“大牛”。
查《宋会要辑稿》,不只尚食局有“局长”,尚药局、宣扬局、太史局等组织也有“局长”。尚药局是给皇家治病的组织,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尚药局的官员设置跟尚食局差不多,它的最高长官也叫“典御”,副长官也叫“奉御”,下设几十名御医,其间1人被封为“局长”。宣扬局是受宫殿礼乐组织太常寺统辖的皇家乐队,这支乐队的头也叫“局长”。太史局则是受皇家地理组织钦天监统辖的历法核算团队,该团队由两个数学功底最好的人带队,他们两人也被称为“局长”。由此可见,“局长”一词在宋朝不归于行政等级,而归于技能职称,从宫殿里各种技能团队傍边挑出的极少量佼佼者,才有资历具有“局长”的称谓。
但是,我国前史上又有一个规则:本来等级很高的官衔或敬称,逐渐被用到大多数人身上,然后这些官衔或敬称就会降格,就会变成很一般的称号。比方,唐朝前期只要为皇帝服务的技能人员才干称为“待诏”,但是到了宋朝、元朝和明朝,在街边摆摊剪发的理发师都成了“待诏”;再比方,“大夫”本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高级官衔,而大约从清朝开端,一般医师都成了“大夫”;又比方,“员外”开始是中高级官衔“员外郎”的简称,唐诗里的“员外”均是指员外郎,但是到宋朝话本和明清戏剧里,“员外”现已沦完工民间富户的代称。依据现有文献揣度,从宋朝到元朝,“局长”一词也敏捷降格,从最牛的宫殿技能人员降格为人们对一般厨师的称谓。
元朝后期,1344年,江浙区域搞科举考试,因为考生受贿、考官作弊,便有落第考生编撰传单广为发出,将科场糜烂公之于众。传单中有一段话,由两副对联构成:
厨傅用猾吏,表里之音讯可通;试官取贪夫,上下之机关不泄……应才鼓勇于终场之日,局长之信已通;刘环闻名于未榜之前,代笔之钱尽去。
翻成白话文便是,考场里的厨师奸滑奸刁,为考场表里传递音讯;考官贪婪,上下官员联手作弊。有个考生名叫应才,是经过厨师传递音讯然后考中的;另一个考生名叫刘环,花钱雇枪手替自己应考,终究也蟾宫折桂。
请您要点阅览这两句:“厨傅用猾吏,表里之音讯可通……应才鼓勇于终场之日,局长之信已通。”前面“厨傅”,后边“局长”,前后照应,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后厨里的大师傅,即厨师。换言之,至少在元朝部分区域的语境里,“局长”现已等同于厨师了。
再查《东京梦华录》,北宋开封饭馆里的掌厨叫作“当局”,后厨叫作“局内”。由此估测,或许早在北宋,民间俗话里就现已敬称厨师为“局长”了。所以,“局长”便是“局长”,不能凭主观臆断,错写成“焗长”或“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