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军运会开幕式水中点火:水柱升至14米火焰可抗八级风
2024-06-27 23:43:59 产品中心
10月18日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刘玉栋在水柱上点燃火苗,水柱下落至水池,将水池点燃,连接火炬塔的七根焰火盘旋而上,最终将火炬塔顶端的圣火点燃。“水火交融”的这一幕立即引发大量关注,不少网友赞叹在水中点燃军运会圣火的创意并对这一技术感到好奇。10月21日,南都记者跟随相关项目负责人走进军运会主火炬塔内部,揭秘水中点火背后的原理。
“水火交融是通过点燃水柱、水柱下降,沿着七个飘带点燃主火炬台,寓意着和平的薪火沿着一带一路传播到全世界。这是总导演的创意。”开闭幕式导演团队首席技术官于建平介绍了火炬点燃环节水火交融的寓意。
南都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负责火炬塔主火炬燃烧控制管理系统及其燃火特效的设计、制作、安装和保障的,是北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北燃环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市燕山工业燃气设备有限公司,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军运会点火环节的准时、安全,火炬燃烧项目现场负责人徐鹏和他的同事,给点火装置上了“双保险”。
“其实水火相融并不难,早在我国周朝就有‘泽中有火’的记载,说的是火在水中燃烧,其实是沼气在水面上燃烧,那时指的是一种自然界偶发的状态。”徐鹏告诉南都记者,2013年,他所在的团队进行“火泉”产品的开发,即“喷泉顶火”,是将水火相融应用于艺术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喷泉顶火”也应用在了本届军运会的点火环节,刘玉栋最后是通过“点燃”升起的水柱,最终点燃了主火炬。
徐鹏向南都记者解释,“喷泉顶火”的基础原理是将水和燃气混合后,以水为介质,将燃气喷出,这种状态称为紊流。燃气在紊流状态下混合二次空气,这时燃料、氧气都具备,达到了燃烧的门槛,只要有足够的点火能量,就能将其点燃。据了解,此次火炬燃烧的是比重较轻的天然气,通过水可以把天然气托到水柱的上方进行燃烧。
“水中点火不难,难的是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做到水火相融,高度越高,水火相融越困难。”他告诉南都记者,按照创意设计,开幕式上需要在喷起一定高度的水柱之上点火,才符合后续动作的连贯性和逻辑。为此,徐鹏和他的同事配合篮球运动员出身的刘玉栋身高,将水柱高度调整为1.4米”受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这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调试“。
南都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军运会主火炬塔由武汉体育中心北塔改造而成,高46.3米,内部有9层。10月21日,南都记者跟随徐鹏走进塔内看到,每一层都负责维持、监控等火炬运转的不同环节。
“要解决的困难是火焰在水中燃烧的稳定性、火的颜色和热辐射的范围,既要有可观赏性,又要有可控性。”开闭幕式总导演杨笑阳介绍说,火炬团队在接到任务后,用两个月制订了符合创意的燃烧装置方案,保证控制器可以每时每刻达到最佳状态,还准备了人工保障,可手动点燃。
为了确保世界瞩目的时刻万无一失,火炬燃烧稳定,火焰视觉可见。为此,徐鹏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大量附加外界条件的试验,包括风,燃气压力,点火辅助装置等,才得以在临近开幕式的时刻,交付使用。
“为了防止在点火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团队还设计了点火辅助装置。”据徐鹏介绍,在点火的水池中有一个水、空气和燃气的预混装置,装置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燃气气柱(可在紊流状态下混合二次空气),外层为喷泉水柱,由外部水柱控制高度,内部混合气柱游离于水柱周围,遇明火燃烧,如果无法人工点燃,预混装置内有电子点火装置,可远程控制协助点火。
除此之外,徐鹏还告诉南都记者,经过测试,点燃了的火炬可以防最高八级大风,中雨到大雨中也能够顺利运行。
徐鹏和小组成员在7月底郑重进入体育场安装设备之前,在北京和武汉的实验地点进行多次仿线个月,他们必给导演团队留出充足的时间彩排,从安装调试到运行,只用了二十几天的时间。“不仅要在规定时间内满足使用上的要求,而且随着导演团队的创意,还需要随时改变燃烧状态和参数,调整火焰的大小、颜色和造型。”他说。
为了给现场观众带来惊喜,不提前曝光,在开幕式前,徐鹏和同事们只能在深夜进行测试。
开幕式当天凌晨三点多,徐鹏和团队共28个工作人员已经备场。当最后一棒火炬手刘玉栋拿着火炬走到红毯上时,他们远程操控,把水顶到预测好的位置。
“当刘玉栋向观众挥手致意,准备点火时,我们就做好了点火准备,把燃气供上,把辅助点火装置设置到备工作状态,等水柱上面的火点燃,又操纵水柱下降到池中,引燃水池,最终点燃圣火。”他向南都记者回忆。
据了解,徐鹏所在的团队现在以董李为第三代带头人,从1990年开始参与大型运动会火炬的制作安装,他们还负责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烧部分,以及2011年深圳世界大会火炬的燃烧部分。
开幕式结束后,徐鹏和同事们依然留守在体育场,他们在这里24小时值班,维护火炬运行,直到闭幕式火焰熄灭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