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商用炉灶
产品详情

  在延安岁月里,有这样一位老红军,他曾是毛主席身边的炊事班长。他做的一道不放酱油的红烧肉,让毛主席赞不绝口。他为了给毛主席做饭,曾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军封锁线去取新鲜猪肉。他因愤怒不平,一怒之下砸开了中央监狱的大门。当时的延安,谁不知道这位老班长?可他为何需要砸监狱?毛主席为何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说他"砸得好"?这位老班长和那个年代,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1897年,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一个叫李开文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李开文家住在半山腰的一个小村落里,村里人大多以种地为生,但光靠种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

  十三岁那年,李开文被父亲送到了山下砖窑当学徒。砖窑的活计艰苦,不仅要早起晚睡,还要搬运沉重的砖坯。窑主为了省钱,经常让李开文一个人去山上砍柴。那时的山路崎岖难行,李开文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背着重重的木柴往返。

  砖窑里的学徒都住在土坯房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李开文和其他学徒只能挤在一起取暖。有时候半夜里还要起来看火,稍有不慎就会被窑主狠狠责骂。砖窑的生活艰苦,但也让李开文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他不仅能背着几十斤重的木柴爬山,还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能一口气走上百里山路。

  1929年春天,大别山区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地主的压迫。当时的砖窑主为了多赚钱,不仅克扣工人工钱,还强迫工人加班加点。一次,窑主将一名生病的工人赶出砖窑,那名工人在回家路上就死在了山路上。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李开文的心。

  当年秋天,李开文带领几个砖窑的工友加入了农民起义队伍。起初,他们只是在山里打游击,专门找那些欺压百姓的地主算账。后来,李开文遇到了红军的游击队,他们告诉李开文,只有跟着才能真正翻身得解放。

  1932年,李开文正式加入红军。由于他力气大,又能吃苦耐劳,部队首长就让他当了担架班的班长。离开家乡的那天,李开文没敢去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有一个八岁的儿子,还有一对刚出生不久的双胞胎。他怕自己一旦见到孩子们,就会舍不得离开。

  在红军的队伍里,李开文很快就得到了战友们的认可。他总是抢着背最重的东西,担架班遇到伤员,他也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一次部队在山区遭遇敌人的伏击,李开文背着一名重伤员,在枪林弹雨中硬是走了一整夜的山路,终于把伤员送到了安全地带。第二天清晨,战友们发现李开文的背上全是血,原来是担架的绳子将他的肩膀都磨破了。

  1933年初,军队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四次"围剿"。李开文所在的红军部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敌人不仅在各个要道设置关卡,还在山区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

  担架班的工作在这一段时期变得尤为艰巨。每次战斗过后,李开文都要带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有一次,部队遭遇敌人的重兵包围,担架班负责转移一批重伤员。由于道路被封锁,他们只能走人迹罕至的山路。

  那天夜里下起了大雨,山路湿滑难行。李开文和一个姓张的年轻战士抬着一名大腿中弹的伤员。这名伤员伤势严重,一定要尽快送到后方医院。年轻战士因为连续奔波多日,体力不支,脚下一个踉跄险些摔倒。李开文立即调整担架的重量,将大部分重量挪到自己这边。

  就在这时,敌人的炮火突然袭来。一发炮弹在李开文身边不远处爆炸,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张姓战士被炸得失去了方向,但他死死抓住担架不放。等硝烟散去,战友们在弹坑边上找到了被炸晕的李开文。

  这次重伤让李开文在医院躺了整整一年。炮弹的冲击波震坏了他的耳膜,一只耳朵完全失聪,另一只耳朵也听不太清。按照红军的规定,这样的伤情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部队。

  一天,红军首长来看望李开文,告诉他可以回家休养。李开文却坚持要留在部队。他说:"我不能回家,就算当个炊事员也要留在部队。"首长看他态度坚决,最后同意让他转到炊事班工作。

  1934年底,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此时的李开文已经完全适应了炊事员的工作。每到一个地方扎营,他总是第一个生火造饭。有时候部队急行军,他就一边背着大锅,一边小跑着赶路,生怕战士们饿着。

  在翻越雪山时,李开文发现高原上的火不容易生起来。他就用贴身携带的油布收集牦牛粪,等走到宿营地就用这些干燥的牛粪烧火。在过草地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干粮偷偷塞给那些体力不支的战士。

  一次夜行军,部队遭遇敌人的空袭。一枚炸弹在李开文附近爆炸,炸翻了他背着的大锅。等战友们找到他时,发现他虽然受了轻伤,但第一句话却是问锅有没有被炸坏。从那以后,战士们都亲切地叫他"老班长"。

  到达延安后,组织考虑到李开文的伤情和能力,把他调到了中央特灶班。就这样,这位曾经的担架班长成了毛主席身边的炊事班长。他常说,虽然现在做的是后勤工作,但只要能为革命出力,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1935年底,李开文到达延安后被分配到中央特灶班。特灶班负责的伙食,对饭菜的卫生和质量发展要求都很高。刚开始时,李开文只负责一些简单的切菜、洗菜工作。但他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各种炒菜的技巧。

  延安时期物资匮乏,调味料严重不足。有一次,李开文发现酱油用完了,但当天的红烧肉已经答应要做。他突发奇想,用延安当地的野山椒和自制的辣椒面替代酱油的咸味,又加入了一些当地农民腌制的咸菜汤提味。这道没有放酱油的红烧肉出锅后,香气四溢,毛主席吃了连声称赞。

  为了改善伙食,李开文经常去延安城外的农村收集食材。他发现当地农民有一种晾晒野菜的方法,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于是他就开始在窑洞后面的空地上种植各种青菜,将多余的蔬菜晾干储存,为冬天储备食材。

  1936年春天,延安遭遇严重干旱。蔬菜供应紧张,肉类更是难得一见。李开文带着几个炊事员,徒步走了三天到山里找野菜。他们在山上发现了一种可食用的蘑菇,采回来后用特殊方法处理,既解决了伙食问题,还为其他炊事班提供了经验。

  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李开文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改善饭菜。他利用延安特有的土窑,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炖肉方法。先将肉块用盐和辣椒腌制,然后放入砂锅,用文火慢炖。这种方法不仅节省燃料,还能使肉质特别鲜嫩。

  1937年冬天,延安遭遇封锁。猪肉供应中断,但毛主席身体不好,医生建议要多补充营养。李开文得知附近一个村子还养着猪,便连夜带人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采购。回来时遇到敌人巡逻,他们躲在山沟里整整等了一天才安全返回。

  特灶班的伙食标准实际上并不高,但李开文总能把普通的食材做出不同的味道。他发明了一种用红薯制作主食的方法,将红薯蒸熟后捣碎,加入少许粟米面,做成饼状。这种红薯饼不仅营养丰富,还能省下宝贵的粮食。

  周恩来同志很喜欢李开的一道素菜,那是用当地的野生蕨菜配上自制的辣椒酱炒制而成。后来,这道菜在延安的其他食堂也逐渐流传开来。朱德司令员每次来中央特灶用餐,都要点这道菜。

  特灶班的伙食虽然比普通部队稍好,但李开文从始至终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经常将节省下来的食材送给其他食堂,特别是那些伤病员较多的医院。在他的影响下,特灶班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李开文在特灶班一干就是十一年。这期间,他不仅培养了一批炊事员,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延安环境的烹饪方法。这一些方法不仅在当时派上了用场,后来还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普遍运用。

  194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延安城内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城的事。中央监狱的大门被人用铁锤砸开,犯人们蜂拥而出。砸门的不是别人,正是特灶班的老班长李开文。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毛主席耳中。

  事情要从一个月前说起。那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有些人被错误地关进了监狱。其中就包括李开文的一个老战友张德生。张德生是红军时期担架班的老战士,与李开文并肩作战多年。

  这天,李开文送饭到监狱,看到张德生和其他几个老战友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狱警不让他们见面,李开文只能远远地看着。回到特灶班后,他打听到这些老战友是因为某些人的错误指控而被关押。

  接下来的几天,李开文多次到监狱打探情况。他发现不少被关押的人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有的还立过战功。一次,他偷偷给张德生递了个纸条,得知监狱里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犯人们每天只能吃到一顿稀饭,连最基本的医疗都得不到保障。

  1941年7月15日,李开文听说又有几个老战友被抓进了监狱。当天下午,他找来一把大铁锤,直奔监狱而去。路上,有人认出了他,劝他不要冲动,但他充耳不闻。

  到了监狱门口,李开文二话不说就开始砸门。几个狱警想要阻拦,却被他推倒在地。铁锤一下又一下重重地砸在监狱的大门上,震耳的响声引来了不少围观者。十几分钟后,厚重的铁门终于被砸开一个大洞。

  被关押的犯人们看到有人砸门,纷纷从牢房里跑了出来。李开文认出了不少熟悉的面孔,有的是红军时期的老战友,有的是长征路上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志。他们互相搀扶着走出监狱,有的人已经虚弱得走不动路。

  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央。毛主席立即派人调查此事。经过详细调查,发现确实有不少同志被错误关押。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在会议上提出不同意见,有的是因为被人诬告,还有的是因为某些人打击报复。

  调查组还发现,监狱中存在严重的虐待行为。不少犯人被长期关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有的人因为得不到及时医治,身患重病。

  毛主席得知这一些状况后,立即下令释放这些被错误关押的同志,并要求对相关责任人做处理。当有人向毛主席汇报李开文砸监狱的事时,毛主席说:"砸得好!这样的监狱就应该砸掉。"

  这件事后,延安的整风运动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倾向。一些被打成"特务"、"内奸"的同志得到。张德生等人重新再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李开文也回到了特灶班,依然每天为中央首长们做饭。这次砸监狱的事件,成为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46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展开,中央机关准备离开延安。李开文跟随部队转移,继续在特灶班工作。在转移途中,他们经常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首长们准备饭菜。有时甚至要在行军途中生火做饭,饭还没煮熟就要收拾行装继续赶路。

  在陕北农村转移期间,李开文发挥了他在延安积累的经验。他教会当地农民用野菜和杂粮做出多种可口的饭菜,帮助解决了不少部队的伙食问题。有一次,部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借宿,村民们只有一些南瓜和土豆。李开文用这些简单的食材,做出了可口的杂粮饼和南瓜汤,解决了几百人的一顿晚饭。

  1947年,李开文随中央机关转移到西柏坡。这里的条件比延安还要艰苦,连最基本的厨具都很缺乏。李开文就带领战士们自己制作炊具,用砖头和泥土砌灶台,找来铁匠打制锅铲。在西柏坡期间,他还培训了一批新的炊事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1948年冬天,李开文的耳疾突然加重,常常会出现严重的耳鸣和头晕。这是当年在大别山担架班时留下的旧伤。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健康情况,建议他回老家休养。但他坚持要继续工作到北平解放。

  1949年初,在准备进北平前,李开文的身体健康情况越来越差。他已经完全听不见左耳的声音,右耳也只能勉强分辨说话声。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每天准时起床为首长们准备饭菜。直到1949年1月底,他才在组织的再三要求下,不得不离开了工作了十四年的特灶班。

  离开前,李开文将自己记录的一本厚厚的菜谱交给了接班人。这本菜谱里详细记载了他这些年摸索出来的各种做法,包括如何在艰苦条件下保证饭菜质量,如何利用野菜和杂粮做出可口的饭菜,以及一些独特的烹饪技巧。

  回到家乡后,李开文并没有闲着。他主动到当地的供销社食堂帮忙,将自己的烹饪经验教给年轻人。他经常说,革命时期养成的艰苦朴素作风一定要继续保持下去。在他的影响下,当地食堂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改进。

  1952年深秋,李开文因为旧伤复发,在家乡的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期间,很多老战友前来看望他。他们谈起在延安的日子,谈起长征路上的艰难岁月,谈起那些并肩战斗的岁月。一些年轻的炊事员专程从北京赶来,向这位老班长请教厨艺。

  1953年春节前夕,李开文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中说,他当年在特灶班工作时的那些独特做法,现在已经在的厨房里发扬光大。那些年轻的炊事员们,都把他视为启蒙老师。

  李开文在1954年春天因病去世,终年58岁。他的追悼会上,来了很多老战友。他们带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艰苦朴素,无私奉献"。这是对这位特灶老班长一生最好的概括。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水井坊井台瓶52度500ml酒价格是多少(多少钱一瓶)

下一篇:南京市鼓楼机关食堂的变与不变

COPYRIGHT 2018 杏彩|国际. 京ICP备18020181号 - 网站地图
嘿,我来帮您!